close

這是別人寫的文章喔,我覺得很棒,在批兔上別人轉錄的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「先生,你很有型」

我今年25歲了,正處於無法被當作大人般信任,又不能名正言順地與高中女校生交往的
年紀。長相無過人之處,既沒有身高也沒有肌肉,還有點胖.....。
 

不過話說回來,我還算注意自己的儀容,出門頭髮一定會整理,定期修剪鼻毛;衣著方
面則以簡單舒適為原則,盡量保持整潔乾淨,雖然大部分都是五分埔跟量販店買的便宜貨
,但也有一兩件像樣的襯衫可以穿出去吃喜酒。由於經濟能力不佳,所以治裝費總是很拮
据,也因此添購新衣時總是以「能不能穿很久」為優先考量。於是導致了人家在流行什麼
,好像都沾不到我身上一樣,幾年下來都是那付德行,當然買多看多了眼光會進步,也會
比較在意質感之類的問題,不過總而言之不算是個追求時髦的人。一個每年秋天都穿同一
件夾克、針織衫可以穿五年穿到褪色還捨不得丟、鞋子穿三年穿到鞋底翻開了還用強力膠
黏起來繼續穿的人,實在說不上時髦。 

不過卻偶爾會聽到這樣的讚美:「嘿,你很有型喔。」「…………」

雖然很想相信,不過這真的只是好聽話而已。就像讚美不是很漂亮的女孩子就說她可愛
或有氣質一樣,讚美不怎樣的男孩子就說他有型,簡直像公式一樣。當然這不是絕對的,
也有恰如其分的例子存在,但確實是氾濫了。

不過什麼時候開始,「有型」也變成一種讚美了呢?我不是流行語考古學方面的專家,
所以典故我不清楚,不過仔細推敲一下倒覺得很有意思。一個人的外表打扮與流露出來的
[m氣質,具有某種特殊的風格,就可能會得到「有型」的評語,這是我個人的觀察。特別是
氣質的部分,要能夠與外表結合才行。連趕個流行都要搞深度、搞內涵,所以已經不是把
很時髦的衣服套在身上就行的年代了。

但也不是有特殊的風格就會得到讚美。打扮成婆羅州的土著並不會被解釋為民族風,打
扮成清朝人也不會被解釋為復古,頂多說你很有勇氣,畢竟審美觀的認定標準取的還是公
約數,不管是小眾也好還是大眾也好。

只是怎麼樣的「型」,才會被稱做「有型」呢?
 
還有,為什麼要標榜「有型」呢?跟大家一樣難道不好嗎?

「我不要跟大家一樣」
這些年來,我投入了不少心血與銀兩充實我的唱片收藏,包含為數不少的冷門玩意兒。因
為不是很熱門的東西,所以要覓得同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,但不論如何,這些收藏是我重
要的精神慰藉。我媽常常擔心地說:「你都聽這種東西會不會交不到朋友?」,想想其實
是有點道理。但原本也不是刻意去挑一些奇怪的東西來聽,而是在追尋更深刻的聆聽體驗
時,不知不覺地走到了現在這個地步。我相當佩服創造出這些音樂的人。不容易啊,除了
音樂上的共鳴外,他們對創作意圖的堅持也令人感到敬佩。不過孕育這些傑出樂手的創作
環境近年來也經歷了很多變化與衝擊,其中也牽動了整個泛娛樂圈的生態,甚至影響整個
消費市場的走向,我覺得箇中因素相當有趣(或是相當氣餒的也有)。

靜靜躺在架上的CD們,有不少是見證過這段故事的。灌錄這些唱片的音樂人中,有為數不
少的硬頸份子,他們為了保持思維的獨立與不受限制,堅持與規模小但往往與樂團有共生
關係的獨立廠牌合作。他們的風格走向往 往與主流廠牌所強力宣傳的大相逕庭,比較容
易流露出離經叛道的價值宣揚、深刻的自我反省,或是大無畏的直言批判,於是唯恐天下
不亂的媒體們為他們貼上了「alternative(非傳統的;非主流的)」的標籤,以彰顯其獨
樹一格的「另類」姿態。好些年前,這些音樂的特殊風格,看在以「大眾口味」為依歸的
主流大廠眼裡不啻是一帖毒藥,除了銷路的不缺定性外,其所可能引發的負面輿論效應也
令人擔心,所以兩方之間交集並不多。

不過90年代初,以Nirvana為首的幾個樂團瞬間爆紅,把另類音樂的聲勢整個帶了起來。
他們身負主流大廠的合約,但並未因此失去創作的主體性。主流廠牌的一干豬腦們這才發
現,原來indie/alternative sounds也能吸引那麼多的聽眾,在有利可圖之下,竟轉而大
力擁抱另類音樂市場,紛紛簽下為數眾多的獨立樂團。一隻髒手伸進鍋裡一攪和,哪還有
粥可吃?另類大旗插在主流唱片公司門口飄揚飛舞的後果就是:再也沒有另類的玩意兒了
(註1)。隨著操作另類噱頭的經驗累積,現在唱片公司甚至能夠「自製」帶有另類風格
的偶像歌手,他們不是壞孩子,只是被包裝得「比較不一樣」而已。

曲風走搖滾風格的艾薇兒(Avril Lavigne)就是一例。穿著龐克圖案的服飾,寬鬆的滑
版褲,抹著濃厚的黑色眼影,讓他與其他偶像歌手顯得不同。唱片公司在宣傳策略裡刻意
拿她與剛出道時的前輩艾拉妮絲莫莉塞特(Alanis Morissette)相提並論。但其實這兩
個人除了都是加拿大籍外根本沒什麼類似的地方。艾薇兒自己就說:「我不是聽Black
Sabbath長大的叛逆小孩,我只是喜歡唱歌而已。」。在某篇雜誌專訪裡,艾薇兒對於編
輯提問的一些社會問題似乎缺乏自己的看法,這讓採訪者本身也相當驚訝。或許是唱片公
司的保護政策也說不定。也有可能,她真的只是一個愛唱歌的單純女孩,說不出什麼獨到
見解並不是她的問題,只要把歌唱好就好了,只是,私底下的艾薇兒並不像外表的形象那
麼有稜有角(註2)。

為什麼唱片公司要把一個愛唱歌的單純女孩包裝成壞女孩的樣子?

著名的工業金屬團「瑪莉蓮曼森(Marilyn Manson)」以離經叛道的音樂風格與驚悚劇般
的舞台表演走紅,已逝嘻哈歌手吐派克(Tupac)、Notorious B.I.G,甚至當紅的「五角
(50 cents)」,也絲毫不隱瞞其濃厚的幫派背景。歌手們不畏輿論批判,甚至塑造出一
個「樂為敵人」的鮮明形象,大搖大擺地穿梭在各個娛樂場景裡,以致整個 90年代中期
至今,始終瀰漫著一股「壞才是王道」的氣氛,彷彿不貼上個「另類」或「壞蛋」的標籤
,就很難突顯自己的與眾不同。其實所謂「另類」與「壞」都是「違常」的一種現象,反
映的其實是消費者的心態正在改變,從「我要跟大家一樣」變成了「哼!我才不要跟大家
一樣,我想做我自己」。是的,「我想做我自己」,好像一句流行語一樣,這年頭大家都
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上。

聽起來非常了不起的一句話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販賣「自我」的年代

想到前陣子的新聞,關於高中解除髮禁,還有放寬部分衣著規定的事。於是有的學生
就說:「萬歲,找回自我的感覺真好。」終於可以抓龐克頭,也可以穿限量款的球鞋上學
,真不賴。想想以前我還曾經因為球鞋上有Reebok的國旗小logo,不符合學校的全白規定
而遭到責備。唉,時代真的不一樣了。

不過到底所謂「高中生的自我」是個什麼樣形狀的東西我則是十分好奇。也許可以發個作
文題目給他們,讓他們寫寫看「何謂自我」,或是「青年們,你的聲音是什麼?」,看看
會寫出什麼樣的東西。也許是關於「請讓我先打兩個小時的連線遊戲,我就會去乖乖寫作
業。」、「穿耳洞與染髮不代表我就是壞學生,請尊重我的品味。」、「不給我更多零用
錢的話至少讓我去打工,別小看我,我可以養活自己的。對了,Dunk SB又出了新款,一
定要買到才行…..」、「請讓我交女(男)友,我們的愛情不是兒戲。」,或者是發表「
時代青年之於中美外交關係的變化影響台海局勢應有的認知與作為」。當然後者出現的機
會可能低一點。

至於「大學生的自我」是什麼我也不是很清楚,也許是關於畢業後可能會失業、如何逃避
兵役或是小孩要不要生下來之類的煩惱。所謂大學生基本上就是可以合法駕駛動力交通工
具、抽煙、喝酒、深夜可以滯留網咖、舞廳與撞球間的高中生。發生性行為的話也可以被
接受。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,反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突然鬆綁了,失去了有形的壓迫與約
束,抗議的衝勁與力道變得有氣無力的。大學生有了「準知識份子」的光環加持,應該更
強悍一點才對,可惜並沒有。總之台灣的大學生大抵上是一群非常模糊的人,不知道是不
是只有我有這樣的感覺。

而這樣的一群人,再加上剛出社會不久的職場新鮮人(消費能力更強、想法更現實的高中
生/大學生),構成了高喊「還我本色」的族群主體,也是消費著標榜「自我意識抬頭」
的商品的主力顧客。自從十幾年前還是叛逆少女的歌手李明依大唱:「只要是我喜歡,有
什麼不可以?」之後,台灣的青年們很快就能朗朗上口,只要想做的事或想要的東西無法
如願,就會連珠砲般地蹦出類似的話。背誦朱熹的「治家格言」則無法那麼順利。可是如
果深入的追究下去,每個人口中所謂的自我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意涵?有著什麼樣的企圖與
目的?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守護著?則很少有人能說出明確的答案。但消費的時候卻十分果
決,毫不猶豫。甚至可以從消費裡得到救贖感,彷彿這些商品為「她(他)的自我」找到
了出口。

這當中當然也有非常堅實地、非常誠懇地,介於產品與消費者間的互動。很多人得到鼓舞
是真的,我並不懷疑。我懷疑的是,很多人其實並不清楚自我是什麼,但貼心的商人們卻
已經為我們準備好各式的答案,我們可以選擇與自己當下的直覺相類似的形象樣板,來定
義「自我」。而且在選擇的時候不需要付出「忠誠」的代價,只要消費就好,因為下一季
,會有更新的選擇提供給你。

商人與消費者間的互動真的是非常巧妙的事。通常我們聽到的口吻總是:「我們盡可能提
供消費者所需的一切。」「以客為尊是我們服務的宗旨。」但事實並不盡然。應該反過來
說,對於奢侈性消費,有許多人是完全沒有主見,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才好。甚至是全面性
茫然的人,過著茫然的人生,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堅硬的自我。但很少有人會承認的啊,
因為這是個自我意識抬頭的年代(典故不清楚),大家都得擁有自己的想法才行。事實上
承認自己沒有想法,恐怕比承認自己長得不好看還慘。

終究,帶著彷彿前往麥加朝聖的回教徒一般果決的心,茫然的人茫然地踏上了茫然的的追
尋自我之旅,旅費自付,行程則由唱片公司與精品製造商精心規劃。

於是「自我」的誕生地點從心靈深處轉移到了廠商的企劃部門手裡,一具具精美的自我被
設計出來,等著消費者對號入座。簡直就像蛋糕上的奶油一樣,要擠多少有多少,只要可
以引起食慾與購買慾,把蛋糕賣掉就好了。「自我」也是這樣的東西。可以透過設計被規
格化,透過市場預測控制損益比,可以大量複製、大量生產,可以促銷,也可以丟進倉庫
裡的虛假樣板。

這是一個「自我」可以被拿來放在陳列架上販賣的年代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註 1:假設你是創作者,而你不斷地聽見一些耳語,告訴你怎麼樣的音樂最好賣,所以你
得做成這個樣子才行,否則就不幫你發行之類的屁話,你能怎麼辦?許多樂團再也唱不出
「獨立」之聲了。對與只在乎歌好不好聽的人來說,這可能不是很重要,但對某些把音樂
視為信仰的族群來說,這是近乎背叛的行為,是理想的變質、道德的墮落。不過幸運的是
,千禧年以降,拜音樂儲存格式數位化與線上下載趨勢的風行,許多特色鮮明的廠牌得以
突破大廠包夾,尋得來自全球各個角落的認同。所以只要多花點心思,還是不難聽到令人
振奮的獨立之聲。

註2:這裡提出艾薇兒的例子只是要突顯唱片公司的包裝策略,無批評之意,請見諒。

原文刊載於AlmostMagazine Vol.2 Nov/200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onle 的頭像
    monle

    懶人的聯絡簿。

    mon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